日本漫画家发明的“7月5日大地震”引发的经济海啸,破坏力远超能登半岛地震
- NKY
- 4天前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2天前
这个谣言哪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会信?
他们为什么会信?
哪些人在利用这个谣言?
日本漫画家龙树谅,他的妈妈预言到他有巨大的伤害能力,希望人们能原谅他,因此取名龙树谅?(这个说法可以成为又一个谣言吗?😄)
智商税可以有多贵?
他的预言实际是准确的,因为确实在人的心里发生了大地震,并且引发了真实的经济海啸,实实在在的造成了社会经济损失,心里地震的破坏力远超能登半岛发生的真实的地震!
近年来,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愈发显著。其中,关于“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”的传言在2025年上半年席卷网络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恐慌,甚至对日本的旅游业和经济造成了显著冲击。

一、谣言的起源
这一谣言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漫画家龙树谅(Ryo Tatsuki)于1999年出版的漫画《我所看见的未来》(日语:私が見た未来)。该漫画记录了作者自称的“预知梦”,其中提到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发生毁灭性地震和海啸,甚至可能导致“三分之一国土沉没”。 这部漫画因其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(311地震)后被认为“预言成功”而广受关注,二手书价格一度飙升至50万日元。 2021年,龙树谅出版了《我所看见的未来 完全版》,进一步补充了相关内容,使得这一“预言”在2025年4月底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迅速传播。
谣言的传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推波助澜。例如,泰国算命师Mor Plai的“天灾预言”以及部分社交媒体博主夸张的标题和模糊的“历史数据对比”进一步放大了恐慌情绪。 尽管龙树谅本人通过出版社发表声明,强调自己“不是先知”,并表示“梦境未必准确”,但谣言的传播势头并未因此减弱。
---
二、谣言的传播过程
自2025年4月底起,关于“7月5日日本大地震”的传言在微博、抖音、知乎、百度贴吧等中文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。 这些帖子通常配以耸人听闻的标题,如《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》,并附上模糊的地图截图或所谓的“历史数据对比”,声称龙树谅的预言“已有13个梦境应验”。 此外,部分自媒体和短视频博主为了吸引流量,进一步夸大了灾难的后果,如“日本三分之一国土将沉没”或“陨石撞击引发海底火山爆发”。
这一谣言不仅在中文网络传播,还波及到香港、台湾、韩国等地。 尤其在香港,这一谣言引发了显著的恐慌情绪,导致赴日旅游的香港游客数量在2025年5月同比下降11%。 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,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,吸引了大量讨论和转发。
日本政府和气象厅多次出面辟谣。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在2025年6月13日和7月2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:“以现有科学手段,无法预测具体日期、具体地点的地震,所谓‘7月5日大地震’纯属谣言。” 然而,辟谣效果有限,恐慌情绪依然在部分人群中蔓延。
---
三、谣言造成的影响及数据
1. 旅游业冲击
谣言的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旅游业造成了显著影响。2025年4月以来,来自亚洲地区的赴日旅游预订量大幅下降,尤其是香港、台湾和韩国游客。 具体数据如下:
- 香港赴日游客在2025年5月同比减少11%。
- 香港地区赴日航班因乘客数量骤减而被部分航空公司取消。
- 日本专家估算,旅游业受此谣言影响的经济损失高达5600亿日元(约合35亿美元)。
- 日本百货公司因中国游客减少,销售额下降了30%-40%。

2. 社会行为变化
谣言引发了部分民众的恐慌性行为。例如,一些人开始囤积粮食和应急物资,甚至有游客因担心“7月5日灾难”而提前离开日本。 同时,日本国内的防灾产品销量因谣言而显著增加,反映了部分民众对灾难的担忧。
3. 航空业影响
由于游客数量骤减,部分航空公司减少了飞往日本的航班,尤其是从香港出发的航线。 这不仅影响了航空公司的运营计划,也进一步加剧了日本旅游业的困境。
---
四、人们为何相信谣言
1. 心理因素:恐惧与不确定性
人类对未知灾难的恐惧是相信谣言的重要原因。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,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地震,如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(Mw9.0)和2024年的能登半岛地震(Mw7.5)。 这些真实事件为谣言提供了“可信”的背景。此外,2024年8月宫崎县7.1级地震和日本政府发布的“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提醒”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地震风险的担忧。 面对不确定性,人们倾向于相信耸人听闻的预言,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2. 预言”权威性的误导
龙树谅的漫画因“预言”2011年311地震而被认为具有一定可信度。 其“13个预知梦已有13个应验”的说法被广泛传播,尽管缺乏科学验证,但这种“历史成功案例”增强了公众对预言的信任。 此外,漫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媒介,容易引发情感共鸣,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其中的内容。
3.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
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通过推荐热门话题和耸人听闻的内容,加速了谣言的传播。夸张的标题、模糊的“证据”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降低了信息验证的门槛。 例如,微博和抖音上大量未经证实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点击和转发,进一步放大了恐慌情绪。
4. 文化与迷信因素
在东亚文化中,预言和算命等超自然现象往往具有一定市场。泰国算命师Mor Plai的“天灾预言”与龙树谅的漫画结合,进一步增强了谣言的可信度。 部分民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不足,容易将梦境或个人经历误解为“预知能力”。
---
五、结论与反思
“2025年7月5日日本大地震”谣言的传播,揭示了信息时代谣言的巨大破坏力。尽管日本气象厅和政府多次辟谣,但谣言仍对旅游业、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显著影响,经济损失高达5600亿日元,香港游客减少11%,航班和百货公司销售额也受到波及。 这一事件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,以及公众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心理脆弱性。
要应对类似谣言,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- 加强科学普及:通过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测科学性的认知,破除对“预言”的迷信。
- 完善信息监管: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控,及时删除或标记不实内容。
- 提升辟谣效率:政府和权威机构需利用社交媒体快速传播辟谣信息,抢占舆论先机。
- 培养批判性思维:鼓励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多方求证,避免盲目相信耸人听闻的内容。
通过这一事件,我们应更加警惕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,理性对待信息,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损失。
---
参考文献
驻日本大使馆提醒在日同胞防范地震灾害 (https://jp.china-embassy.gov.cn/zytz_0/202408/t20240808_11468329.htm)
日本气象厅长官:7月5日大地震纯属谣言 (https://m.stluciabj.cn/news/gsdt/1750844412.html
“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发生大地震”?——一场网络谣言引发的恐慌风暴 (https://www.sohu.com/a/897229022_120995964
@bbcchinese, 2025-07-04 (https://x.com/bbcchinese/status/1941095382005793177
Comments